太湖西岸濕地群為太湖凈芯美顏
昨天上午,沿著丁蜀鎮的太湖水域環湖而行,一處處建成的濕地環繞在太湖沿岸,守護著太湖的水生態和水安全。“這些濕地周邊水域的水在流入太湖前,會進入濕地進行凈化過濾。”太湖西部區沿太湖濕地群工程負責人徐志浩說,根據第三方檢測機構常態化監測,濕地凈化后的入湖水,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,進一步鞏固了入湖河水水質。
濕地是蓄水防洪、降解污染的天然海綿。實現太湖的綜合治理,強化濕地的保護修復是一項重要舉措。去年,我市正式出臺“一圈一帶一區”水生態建設規劃,探索太湖水生態修復新路徑。而“太湖西部生態緩沖區”建設,則是“一圈一帶一區”水生態建設中的關鍵一環,旨在通過對沿太湖“蕩、庫”進行生態化改造,在太湖大堤內側建設生態河岸、生態涵養觀光湖等過渡地帶,實現消納、降解和凈化環境污染功能“。我們計劃在丁蜀鎮、周鐵鎮的太湖大堤內側打造10個濕地。”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該工程總投資約1.1億元,總生態清淤約42萬方,污水處理約50萬方,濕地建設總面積約33萬平方千米。
“這些濕地就像是巨大的生態濾芯,周邊入湖河道的水在進入太湖前,將通過逐級凈化達標后再進入太湖。”在位于蘭右港的濕地建設施工現場,正在安裝泥處理系統和水處理系統的施工人員說,這兩個系統投用后,周邊水域的水將經由管道進入泥處理系統,在把“泥水交融”變成“泥水分離”后,再經過水處理系統處理,最后匯入濕地,深度凈化。在濕地打造過程中,我市還采用了水系構建、生境營造、濕地動植物恢復、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修復等措施,栽植各類水生植物,構建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,不僅讓太湖濕地的自然美景得以重現,還在控磷降氮方面發揮著強大的功能。如今,沿著蘭右港向北而行,在雙橋港的濕地建設現場,濕地內繁茂的“水下森林”已經長成。
“太湖大堤內側濕地的建設,為太湖西岸架起了天然的生態屏障,而10個濕地建設的成效,遠不止于此。”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目前,10個濕地中的5個濕地已建設完成,待10個濕地全面完工后,我市將把10個濕地打通并串珠成鏈,形成沿太湖濕地群,在形成改善入湖河水水質強大合力的同時,吸引越來越多的生物選擇在這里棲息、繁衍。屆時,太湖西岸將在綠水縈繞間,成為一條集游覽觀光、水環境質量改善、生物多樣性提升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綠色走廊。